第一步:正确的态度和兴趣。
想想那些还在读书的孩子们。为什么他们都不爱做作业呢?最常见的原因是什么?没错,就是所学的科目对他们来说不够有趣。孩子们会觉得历史课沉闷无趣,科学令人费解,数学又枯燥得让人昏昏欲睡。
在你小的时候,不爱做作业的最大原因是什么?也许是青春期对父母的一种叛逆,只是憎恨去做别人要求自己做的事情罢了。
如果问你“在激励自己前进的时候,更重要的事是什么?”你极可能同意,是行动。我们从那么多的励志故事和名人名言中都能得出这样的答案。
是的,这些东西对于激励自己确实有那么一点价值,但并不是有了它们就可以了。所以,我们可以欣赏这些励志的故事和名言,但我们得让自己更愉快地去接受自己的目标,并把时间花在那些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上。
对于很多人来说,这一点很困难。因为从小到大,不断有人告诉他们,人们得对那些应该感兴趣的事情产生兴趣,而不是让自己随心所欲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。
问自己这样的问题:什么事情让我觉得好奇?我对什么事情感到好奇?
无论答案是什么,你会从中得到一些激励。
多问问自己这样的问题会帮助你发现自我,因为在问答的过程中,你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自己身上,随时都在注意自己的行为。再问问自己这样的问题:什么事情让我觉得有趣?如果不做这件事,我会用一个比较好的态度面对哪些事呢?
第二步:享受那些对自己有益的事情带来的快乐。
当人们对自己过去不感兴趣的事情产生了兴趣时,通常是“享乐”在起作用。没错,如果你无法从一件事情中得到乐趣,你就不会对它感兴趣。
想想看,是不是有很多人们觉得很享受的事情,但对我们并没有什么好处的?毒品,酒精,各种上瘾症,垃圾食物等等。换个角度讲,难道不是也有不少事情对我们非常好,可是做起来真的没什么乐趣可言吗?牙医,医院,学校,工作,都是如此。
于是我们要克服的最大的障碍就是懒惰,因为绝大多数对我们有益的事情都是需要付出努力的——耐心,自律和坚持。
要解决这个问题,请问问自己:如何让我觉得享受的这件事变得健康呢?如何让那些对我有益的事情变得充满乐趣呢?
回答了这些问题,你的动力就又多了一点。
第三步:激励并不是一个人的事。
友好地对待他人,交很多的朋友,让周围的人得到你的支持,这样你就不会被偶尔出现的打击的人打倒——要知道,我们都不完美,所以很难避免这样的家伙出现。
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过,当你和一群人在一起的时候,如果他们情绪高昂奋进,并邀请你进入他们的圈子,这时那些你从来没接触过也完全没有概念的事情会变得非常吸引人。换句话说,当你一个人的时候,有了个令人激动的发现,你就会产生迫不及待要和别人分享的念头吧。
所以说,激励并不是一个人的事,即使你并不喜欢参加社交活动。记住,这种名为“不太喜欢”的感觉是你改变自己最大的障碍。为了让自己感觉好一些,你得强迫自己做些事情。
问问自己,怎样才能让我融进别人的圈子里?当有人告诉我一些很有趣的事情时我是怎么想的?
第四步:专业技能激励法。
你有没有发现,当你对某件事物不太谅解的时候,很难有动力去加入别人。即使你知道这件事对自己有好处。比如说打高尔夫球。
还有,你对某件事很感兴趣,它对你也很有益,这件事做起来也享受,但是,它太难了。你还会有动力继续做吗?比如学习小提琴?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演奏小提琴,但是拿到琴后却发现自己什么都干不了。为什么会没有动力演奏小提琴呢?原因很简单,他们没有这项技能。
所以,让自己获得动力的第四步就是走出去,学点新技能。
在体育比赛中,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:重在参与。“重在参与”有很好的激励效果,因为在参与的过程中,人们会在自己擅长的事情上实现自我,挖掘自己的潜能,同时还能挑战自我。赢得比赛固然很棒,但更棒的是“赢得比赛的可能性”在激励每个参加比赛的人奋勇直前。
不过,如果我们选择的事情难度超出自己能力的范畴太多,我们就会变得很沮丧,觉得伤了自尊,甚至退缩、放弃。所谓“眼大肚子小”大概就是这个意思。但是如果去做对于自己能力来说太过低级的事情,我们又会很容易感到枯燥,最终还是会放弃。
只有在尝试微微超出能力范围的事情时,我们会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,这个时候我们就是真正地参与其中,并能从中获得动力。
继续问自己问题:今天我能学点什么?有什么是我不了解但又愿意了解的呢?我是不是懒惰了?我是不是在假装自己的能力有所提高?我陷入了自我否定情绪了吗?我是不是眼大肚子小了?我的潜力是不是很大程度都没有开发出来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