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种亲密关系中,最常见的现象就是双方或一方无休止抱怨和指责。这抱怨和指责背后隐藏的是太多未被“满足的需求”,而这些未被满足的需求,在心理上被称之为“缺乏性需求”。
缺乏性需求,是儿童渴望被爱的需求,是因为自己内在不足以自给而产生的对外人的需求。例如,婴幼儿因为太小,必须需要妈妈无微不至地给予他爱,才能顺利存活和长大,只有妈妈给予了,他才能得到满足。如果妈妈不能懂得这种需求并满足,他会很痛苦,很无助。
在亲密关系中,产生冲突和痛苦的原因,主要就是当事人缺乏性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带来的。例如,一方或双方对渴望“被爱”的需求没有得到理解和满足时,就会产生指责、抱怨、要求、逃避和分离。这种情形是大多数婚姻中常见的典型特征。缺乏性需求长期无法“被满足“,会导致受害者心态,阻碍婚姻关系的正常发展。
缺乏性需求来自于一个人未被充分理解和满足的被爱的渴望,这种渴望往往产生于婴幼儿时期。因为各种原因,这种本能的渴望被父母忽略、拒绝或伤害,一直被压抑着无法释放和满足。当延伸到成年的亲密关系中,当事人会以微妙的方式呈现出来,常见的是各种隐形的控制。在充满控制的关系中,可能会有依赖、讨好、顺从、要求等各种要求“缺乏性需求”得到满足的表达。只要这种需求一而再地无法持续被“读懂”或“满足”,痛苦和冲突就会一次次爆发,从而导致关系的伤害和停滞甚至是破裂。
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,生理的需要、安全的需要、归属的需要、被尊重的需要,都属于“缺乏性需求”的范畴,都是儿童渴望被爱的不成熟的需要;而自我实现的需要,则是丰富性需求的范畴。
丰富性需求,就是渴望分享、表达、奉献的需要,是成年人的需要,是真正的爱的需要。例如,妈妈对婴儿的爱,就是丰富性的需求的满足,她内心有很多很多涌动的爱,想要分享给婴儿,再如,一位歌唱家,她热爱歌唱,当她在观众面前引吭高歌时,她会有一种丰富性需求的真正满足。而在婚姻中,如夫妻双方或一方的“丰富性需求“较多时,就能更多的在婚姻中分享很多好东西,让感情越来越醇厚。伴侣们更乐于奉献而不是索取,更乐于分享而不是占有,更乐于表达而不是冷战或冲突。
理想的情形是:一个人在早年顺利完成“分离-个体化”的心理任务,得到了被父母所爱的充分满足,就可以在心理上完成“缺乏性需求”。就此他将视线从对他人和父母的依赖和渴望转向世界,转向自身,去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。从而发展和发现一个无比丰富的内心世界、一个无比丰富的外在世界、以及一个渴望表达和分享“丰富性需求”。
这个世界上所有伟大的艺术创造,如建筑、雕塑、绘画、诗歌、文艺作品、无一不是“丰富性需求”的表达和分享和贡献。
丰富性需求是对自己对世界的发现、分享、表达和创造。丰富性需求可以促使一个人自发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,为这个世界奉献更加美好的东西,同时也能够充分满足自己的需要(分享、表达、创造)。世界对这样有着“丰富性需求”的人来说,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宝库,他可以享受期间,又愿意与众人分享;他可以表达自己的丰富,也可以为这个世界奉献美好与创造物,丰富性需求是人类进步的真正动力。
记得毛阿敏在接受采访时,曾被问道对做歌手这个职业的感想。她说并没有当作职业,就是因为喜欢唱。初出道时她下基层演出,别的演员叫苦不迭,她却唱完一首还想唱,观众不让退场,她就一首接一首的唱得很开心,很享受。这就是丰富性需求的表达与分享。
丰富性需求,就是真正的爱,丰富的爱,渴望着与她所爱的世界和人群去分享和表达。
从缺乏性需求到丰富性需求,就是一个真爱觉醒的过程——即从孩子式的被爱需求,发展到成人式的爱的需求;从痛苦地渴望被爱而不得进而抱怨指责,发展到通过学习和成长去表达自己的“丰富性需求”。
爱是一个学习如何从“缺乏性需求”到“丰富性需求”的漫长过程,所以说,爱能使人成长。
热点资讯